| | | |
发表时间:2025-02-27 14:34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 亚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新年。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活态见证,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从历史走向日常,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支撑?唯有以守正创新为核,以跨界融合为径,以人才培养为基。

  守正创新,在“变”与“不变”中赓续文脉。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守住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但守正不是故步自封,非遗在新时代的“活化”需要更多方式方法与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为非遗的展示、传承和研究搭建数字平台、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等等。只有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才能让非遗既不失本色,又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数字赋能,科技为非遗插上腾飞之翼。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了可感知、可消费的体验。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田园诗意的表达,让非遗技艺跨越国界,赢得全球关注;今年总台春晚中,《潮起舞英歌》也以沉浸式舞台展现潮汕英歌的磅礴气势;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非遗不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动态的文化盛宴。数字的变革拓宽了非遗的传播边界,也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非遗产业化注入动能。

  跨界融合,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非遗的“活化”离不开跨界探索。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侗族大歌为序曲,让古老歌谣与国漫ip碰撞出文化自信的火花;四川的火龙灯舞、川剧舞台、传统灯会等文旅活动,则将非遗转化为了“可游可玩”的消费场景。“非遗 旅游”“非遗 文创”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非遗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国潮”符号。跨界融合不仅赋予非遗现代价值,更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人才筑基,传承需要“活水”与“沃土”。非遗以人为载体,要让非遗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人的培养是根本。当前,年轻人正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不少学校也将非遗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如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建立“青苗艺术团”传承清音等。但要完全破解非遗人才断层困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搭建技能提升平台。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从数字化到产业化,从守正到创新,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唯有让非遗扎根生活沃土、拥抱时代浪潮,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助力文化强国的澎湃力量。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