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文明成都”推出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系列报道,聚焦工作机制、特色载体、优质品牌等创新举措,发现文明、记录文明、传播文明,系统展示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特色亮点工作,为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2024年,邛崃市围绕群众需要,创新拓展文明实践“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推动文明实践服务从多元供给到多彩供给,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聚焦群众夜间闲暇时段创新拓展“夜间模式”
营造“夜经济”消费环境。一月一主题开展邛崃有好“市”、“夜·拾光”跳蚤市场等“文明夜市”40余场。
丰富“夜文化”精神需求。常态展演《临邛汉卷》等历史文化节目,开设夜间公益电影放映专场400余场,打造“留灯书屋”24小时阅读场景。
打造“夜服务”生动场景。延时开放文明实践阵地60余个,开设器乐、川剧等21个科目96个班次“市民夜校”。
聚焦群众假期实践需求创新拓展“假期模式”
增加周末节日活动供给。确定每月第2个周六为集中活动日,开展“文明集市”“文明四季·节日新风”系列活动500余场。
打造假期文明实践品牌。依托青少年宫等20余个文明实践阵地,打造“假期托管服务”等暑期品牌项目8个。
加大暑期安全宣传教育。策划家长学校“暑期家长季”活动21场,从法律保护、心理健康、防溺水等开展暑期安全宣传教育。
聚焦阵地资源链接互惠创新拓展“共享模式”
融合共建文明实践阵地。打造“共享文明实践中心”,吸引9家社会组织入驻办公,共享使用全市1000余个文明实践阵地。
发展共享文明实践资源。梳理“文明实践共享清单”,推动50余家“文明银行伙伴”、23个行业基地、59个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阵地共享优质资源。
夯实共培文明实践力量。搭建“文明实践力量共享平台”,组建专业文明实践队伍30余支,开展培训交流活动20余场,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质效。(素材来源丨邛崃市文明办)